• 财讯网
  • 主页 > 推荐 > 正文

    全国首创的“基础研究特区”,如何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

    2023-07-09 09:12:17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  编辑:  |  

    4月28日,《科学》(Science)在线报道了华东理工大学吴永真教授/朱为宏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有机空穴传输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之所以能够产出国际顶级科技期刊关注的成果,上海在全国首创的“基础研究特区”起到了催化作用。


    (资料图片)

    作为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是突破核心技术问题的关键所在。为健全完善基础研究布局体系,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学家和团队潜心开展基础研究的环境,上海于2021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支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上海还启动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加大力度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为向世界讲述中国绿色发展故事,反映中国低碳转型发展取得的成就,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人民网策划的“你好,碳中和”主题调研行近日走进华东理工大学,了解其在“双碳”目标下,作为“基础研究特区”试点高校,如何支持基础研究、夯实创新根基。

    2022年,“85后”吴永真拿到了上海第二批“基础研究特区计划”项目授证。来自上海“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的支持,让吴永真和他的团队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

    “你好,碳中和”主题调研行走进华东理工大学。人民网王普摄

    “‘基础研究特区’突出一个‘特’字。一方面,通过将竞争择优的支持方式转向长期、稳定和集中支持。另一方面,赋予‘特区’充分自主权,允许自由选题、自行组织科研、自主使用经费,并在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上给予最大改革探索空间。”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重点聚焦交叉前沿领域,造就一支敢闯“无人区”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探索一批更加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管理制度,并率先在优势领域形成基础研究的“上海模式”。

    一边探索、一边优化,在首批3家试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基础上,2022年又扩充了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3家高校试点,引导鼓励试点单位用好自主权,努力产出重大原创成果。

    华东理工大学作为第二批试点,主要聚焦“双碳”领域的研究。“我校第一批是9个人入选,学校的这个‘特区’主要围绕碳中和做研究。我个人的研究主要是面向新能源领域的有机光电功能材料设计与开发,是材料化学中非常基础的研究。”作为该校“上海市碳中和基础研究特区”首批项目负责人,吴永真表示,获得这项计划支持最大的帮助就是能够得到稳定的研究经费支持和宽松的科研环境,未来几年内,科研团队不用被项目申报、科研考核等事务性工作掣肘,能够放开手脚专注在课题研究上。

    华东理工大学科研院院长赵黎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校为“基础研究特区”探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文件,持续深化人才制度和成果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特区人才以新发现、新观点、新原理、新机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为代表的长周期、多元化评价体系,在科研经费、科研立项、科研方向、科研团队管理等方面充分放权,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华东理工大学“碳中和基础研究特区”首批立项项目授证仪式。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目前,华东理工大学积极谋划实施以“智能化、数字化”为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大安全“两新两大”前瞻性战略布局,在推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很好的基础。

    为此,学校优化“数、理、化、生”基础学科建设布局,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领域集成创新,建立变革性技术科学基础的培育机制,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重点强化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此外,还与中国石油、中国医药、万华化学等头部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合作,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阅卷人”作用。

    华东理工大学举行碳中和基础研究特区项目启动会。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我们一直重视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谋划布局分子机器与精准合成化学、动态化学、合成生物学、光电功能材料等领域和方向,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鼓励基础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开展自由探索式研究。”赵黎明表示,种种努力均是期望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对“碳中和基础研究特区”的支持,以“双碳”战略目标导向的有组织科研新机制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形成新理论、新技术,构建工科基础领域人才引、育、用、评新范式,打通“学研产”创新链条,力争通过5年时间,在高值低碳化工过程、新型电池与化学储能、绿氢及利用、能源新材料与工艺、新能源装备及安全等方面取得更多原创性重大突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关键词:

    上一篇:香港最大规模优才租住项目公布价格:月租1.38万港元起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