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集团加速“南移”
2020-08-15 16:48:40 | 来源: | 编辑: |
2020-08-15 16:48:40 | 来源: | 编辑: |
本报记者/卢志坤/深圳报道
在不断巩固京津冀区域优势的同时,远洋集团控股有限公司(3377.HK,以下简称“远洋”)如今加速战略“南移”,纵深开拓全国市场。
今年初,远洋发布五期战略,聚焦主业、精细化管理、“南移西拓”都是其中的关键词。
从四期战略时布局20多个城市到目前已进入将近50个城市,五期战略的提出,是远洋业务规模和管理半径持续扩大的结果。
伴随着五期战略而来的,是远洋对业务板块进行新的规划和调整,在聚焦开发主业的同时,围绕不动产开发运营、产业合作与客户服务等相关业务进行布局完善,致力于打造以投资开发为主业、发展开发相关新业务的综合型实业公司。
随着“南移西拓”成为集团的战略方向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远洋业务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
与近几年才陆续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企业不同,实际上早在2005年,远洋已经开始布局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城市中山,随后拓展到深圳、广州等核心城市,如今已逐步完成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布局,是较早开发华南市场的企业之一。
15年的历程,远洋在华南的业务,从零开始,从三线城市中山起步,从远洋城一个项目出发,逐渐完善了以广东、福建、海南为主的区域布局,开发着处在不同阶段的四五十个项目。团队也由最初的3个人发展为几百人,成为集团2019年签约销售额1300亿元的主力团队之一。
对远洋华南团队而言,“南移西拓”成为集团的核心战略之一,既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责任,更是新的征程。
扎根中山
2005年,在北京市场连续多年排名第一的远洋,开始全国化布局。要拓展的华南市场,按照企业常见的布局路径,优先选择的城市,通常是广州、深圳,但远洋的第一站,最终却落在了中山。
这与中山当时的经济地位不无关系。中山是中国县域经济、镇区经济非常发达的城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取得显著的经济成就,成为“广东四小虎”之一,下辖镇均拥有突出的特色产业。
当地政府在海南考察博鳌亚洲论坛后,也希望做个博览中心,为此找到了博鳌亚洲论坛场馆建设方的远洋,并在考察远洋在北京的多个项目后,双方开始正式合作,由政府投资,远洋代建管理,建设中山博览中心。该项目最终斩获中国建筑(5.300, 0.01, 0.19%)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鲁班奖”。
与中山市政府建立良好合作后,远洋决定扎根中山发展。华南的团队,也开始正式组建。如今身为集团总裁助理、华南区域总经理的赵建军,是集团2005年最早派遣到华南开拓市场的3个人之一。
让远洋在当地立足并打响知名度的项目,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的超级大盘远洋城,在2006年正式启动。
刚在起步阶段的远洋城,就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市场急剧变化,项目经历严峻考验。但市场的快速复苏,远洋城也赶上了此后几年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的红利。从2009年开始到2014年项目清盘,远洋城稳居当地“销冠”。
对当地市场而言,中山城成了一个标杆,项目如今的二手房价格依然是区域的翘楚,对远洋来说,更是奠定了日后华南市场开拓的基础。
远洋城项目的“创业”经历,也让华南事业部形成了稳定的团队。
深耕大湾区
远洋华南事业部目前管理的四十余个项目中,大多为合作项目,合作对象为地方政府、央企、国企、民企等,合作类型涵盖代建、入股、专业化输出等方方面面。
在合作方眼中,远洋是稳健、务实的代表。在赵建军看来,是多年来积淀的品牌和机制,造就了远洋目前的口碑,有了好的口碑,合作伙伴、项目自然就来了,客户自然也来了。“产品、营销也很重要,但是品牌和口碑更重要,如果没有项目基础,没有品牌、口碑基础,谈其他都为时尚早。”
在粤港澳大湾区,旧改是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如今相继进入大湾区的企业“兵家必争之地”,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但旧改的难度和长周期,也对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多年的耕耘和积累,难以开花结果。
这既需要积累,也关乎选择。中山城项目的成功,让远洋有了品牌、市场和团队基础,但中山的市场规模,已经无法满足远洋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需求。“进城下乡”成了远洋当时的选择。除了深入到中山的各个镇上,远洋更要进入一线城市。中山之后的第二城,落在深圳。
尽管深圳与中山空间距离仅百来公里,但却是完全不同的市场。面对深圳的旧改模式,通过招拍挂拿下的中山城经验,并没有太多能够直接复制的地方。怎么选,成了问题。
深圳旧改,主要是“三旧”改造,即旧村、旧社区、旧厂房,操作难度不尽相同,2010年远洋进入深圳,经过选择最终将目光聚焦在旧村和旧厂房改造。
聚焦在旧改领域的远洋,陆续有了远洋新干线、远洋新天地,再到目前的远洋滨海大厦和远洋天著。更多的项目,则处在不同的阶段,留待日后开花结果。
在旧改项目的选择上,远洋首先考虑的是可操作性,其次是安全性,最后才是盈利。这也是远洋在华南摸爬滚打多年得出的经验。
赵建军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从1变成10或100不见得有多难,但从0到1,却需要重大的突破,正如15年前在中山的“创业”,打下了日后华南的基础。“选了第一个,第二个很快就搞定了,进入深圳后,广州自然就知道方法,虽然市场不一样,也能找到规律。”赵建军说,旧改项目如果没有可操作性,即使后面有很多0,但没有前面的1也不行,旧改的核心是前面的1。
如今远洋在大湾区的项目储备中,旧改已经超过一半,未来的比重仍会继续升高。在华南的布局,也从起步的中山覆盖到整个大湾区,并不断开拓海南、福建市场。
“南移西拓”新征程
已经在粤港澳大湾区默默耕耘15载的远洋,今年才正式将“南移西拓”上升为集团战略,这其中既有时代发展的印记,也是企业厚积薄发的必然。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赵建军认为,远洋15年前开始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在当地做了很多铺垫工作,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成为集团的主要战略之一,既是远洋准确把握国家发展的脉搏,对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寄予厚望,也是企业多年积累打下良好基础的结果。
“现在远洋的资源很丰富,除了传统的住宅开发、不动产投资、资本、客户服务等,业务是综合的,而且投了上下游很多关联行业,恰恰做旧改需要资源的整合。随着一个个旧改项目拔地而起,这背后其实做了大量的资源整合工作,旧改项目大多是多元的,既有住宅、商办,又有酒店,还有购物中心,甚至还有其他产业,远洋的综合优势和多元驱动优势在华南大有用武之地,这对华南区域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南移西拓”战略的提出对华南事业部的意义,赵建军这样向记者解释。
远洋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战略一是为了稳定、维持基本盘,北京、天津短期之内还有大量土地储备,还要继续坚持;二是做区域深耕,既然要发展,还是要给大家机会和空间,要把组织拆得更小一些。
具体而言,“南移西拓”是在稳定维持北京、天津基本盘前提下,向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区域“南移”,“西拓”则以武汉经济圈、成渝经济圈为基础发展方向。
远洋2019年的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的营业收入中,珠三角地区占比21%,仅次于总部所在的京津冀地区的38%。而从毛利贡献来看,2019年度珠三角地区毛利总额占比31%,仅次于京津冀地区的39%。
赵建军表示,今年华南团队会有两个增加,一是自身的销售绝对额会增加,二是在集团的比重相对额会增加。
这基于华南事业部多年来的默默耕耘。作为华南发展的重中之重,旧改项目从开始介入到最终的成果释放,少则两三年,多则近十年。但随着这些旧改项目逐步释放,再通过招拍挂、收并购以及一二级联动开发方面的增量,赵建军相信华南事业部的增长态势很快就会建立起来。
对于华南事业部的目标,赵建军说,按照集团的战略,是把华南事业部做大做强,为集团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打造集团的主力市场、主力团队。更形象些,则是“希望成为集团成长最快的孩子”。
微信图片_20200813115811.jpg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