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巨头抢滩 科创板高估值或加速分化
2020-08-15 16:48:43 | 来源: | 编辑: |
2020-08-15 16:48:43 | 来源: | 编辑: |
本报记者/易妍君/广州报道
科创板运行一年有余,“集结”了150家企业,合计首发募资金额超过2300亿元。
今年7月以来,京东数科、蚂蚁集团等巨头相继宣布拟登陆科创板,令投资者期待不已。科创板的设立,无疑为(上市前)尚未盈利却具有较高成长空间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
从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占比看,电子、计算机、医药生物行业在科创板居于前列。
与此同时,万得数据显示,截至8月12日,科创板150家企业的估值(PE-TTM,滚动市盈率)平均数为94.38倍,其中,估值超过100倍的公司有63家。若以传统估值方式考量,科创板目前估值水平整体偏高。
多位市场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企业,应当采用相适应的估值方法。在优质赛道中,基本面长期表现良好且成长性高的新兴成长类公司将获得资金青睐。
同时也要警惕板块估值分化的风险。“未来科创板或将上市个别科创巨头公司,其溢出效应或将使得小公司估值泡沫回归;而市场容量变大,标的增多,也将使得科创板公司及估值加速分化。”易方达指数投资部基金经理成曦分析。
业绩增速支撑估值高企
自2019年7月22日正式开板交易以来,科创板在扶持新一代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部分科创板企业虽然处于初创期,但上市后不久,股价就翻了几倍,尤其是半导体及半导体生产设备行业的公司受到了各路资金追捧。
根据Wind统计数据,截至8月12日,市值排名前十的科创板企业,有5家为半导体行业企业;中芯国际(75.550, 0.37, 0.49%)-U(688981.SH)、金山办公(369.990, 3.67, 1.00%)(688111.SH)、沪硅产业(49.890, 0.91, 1.86%)-U(688126.SH)、中微公司(207.100, -3.55, -1.69%)(688012.SH)的市值均超过1000亿元,还有69家公司的市值在百亿元以上。
截至8月12日,科创板150家企业的估值平均数为94.38倍,中位数为86.68倍;123家企业的估值超过50倍,其中,估值超过100倍的企业有63家,超过200倍的企业有18家。而创业板833家企业的估值平均数为64.19倍,中位数为49.22倍。
如果按照传统估值方式来计算,科创板目前的估值已处于较高水平。不过,机构普遍认为,传统绝对估值法与科创板企业的高成长性并不匹配。
在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高级副总裁荣膺看来,对于科技股而言,不能简单地用PE来判断当前科技股估值。对于萌芽期、成长期、稳定成熟期的企业,应该采用不同的估值指标,有针对性地去看PS(市销率估值法)、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DCF(现金流贴现估值法)等指标,引用长期的现金流折现的方法来进行估值,多维度思考才能大浪淘金,挖掘到真正的价值龙头股。
成曦分析,一般情况下,市场会对企业增长的两个维度予以溢价,即高增速和稳增长。目前,大部分科创板的估值溢价集中在高增速维度,因而,需要动态地去看业绩增速,并按照2~3年的动态增速去调整。他强调,部分头部科创板在上市时已经是行业龙头,这类企业不仅有高增速,还具备稳增长特性,估值也可以享受溢价。
成曦还分析,科创板估值的关键点在于:不同性质的行业关注点迥异,应使用不同的估值框架。影响科创板企业未来盈利的核心因素包括企业的核心技术水平、研发团队和管理团队,投资应重点分析企业所在的赛道和核心竞争力,适当降低对利润及估值评估权重。
玄甲金融CEO林佳义则指出,科创板估值较高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短期金融现象,一方面是政策支持带来的事件驱动,另一方面是信贷窗口洞开,流动性泛滥进而大幅提升资产估值。
浩坤昇发董事长张门发认为,部分科创板企业是各个行业的先进企业代表,市场给予一定的估值溢价是正常的。他举例说,特斯拉也刚刚盈利,市值已达到几千亿美元。“A股中的科创板企业,完全可以和美股对标,估值也可以参照,但不能简单地只看市盈率。”
另外,从支撑估值的基本面看,科创板企业的业绩增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据国信证券(13.810, 0.21, 1.54%)经济研究所数据,截至8月8日,最新14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2018年归母净利润为159.7亿元,2019年归母净利润为201.9亿元,累计增幅为26.5%,远远高于全部A股和主板、中小板等板块利润增速。
估值泡沫或回归
7月22日前后,科创板迎来解禁高峰,解禁压力下,部分公司的股价有所回调。但从中长期看,或有更多增量资金涌入科创板,存量资金也将继续加码。
科创板基金方面,7月以来,已成立了6只科创板基金和3只科技创新基金,合计发行规模近170亿元,而新基金有6个月的建仓期;同时,还有包括科创50ETF在内的44只科创板基金(包括科创主题)正在等待批复。
至于存量基金,W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公募基金对科创板的持股规模、配置比例均有所提升,总体依旧处于低配水平。截至一季度末,公募基金的科创板持股规模增至94.54亿元,配置比例提升至0.69%,但同期A股市场科创板市值占比已提升至1.83%。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科创板的估值方法、投资策略正在逐渐成熟,未来公募基金增配头部公司的潜力值得期待。
另外,科创板目前的高估值可能面临分化风险。成曦指出,未来科创板或将上市个别科创巨头公司,其溢出效应或将使得小公司估值泡沫回归;而市场容量变大,标的增多,也将使得科创板公司及估值加速分化。
林佳义认为,市场过高预期了企业未来持续高增长,这是非常不现实的,过去200年的证券市场证明了,从来没有一次能兑现这种预期。比如美股1999年的互联网、科技股泡沫,当年场景类似当下科创板,后来大部分企业都破产了,没有破产的企业经过20年发展,目前股价相比高位,还处于腰斩甚至膝盖斩状态。仅有极少数企业依靠内生及并购走了出来。“所以,均值回归是投资界的万有引力,是最基础的常识,不可违背。”他强调。
私募排排网未来星基金经理胡泊指出,未来蚂蚁集团、京东数科都有可能在科创板上市,随着科创板整体上市公司家数的增加,稀缺性下降之后,其整体估值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调整,我们还是看好科创板中真正科技股的长期投资价值。
当然,行业巨头进入科创板被看作是利好信号。轩铎资管总经理肖默指出,“就像开饭店一样,如果一条街就一家,其生意可能好也可能坏;但是一条街都是饭店,那么多数饭店的买卖肯定好,要不也开不起来。简单讲就是不怕扎堆,而是怕没有人气。”
业绩潜力带来投资价值
在估值较高前提下,如何把握科创板的投资机会?
荣膺表示,科创板相对于主板市场实现超额收益,取决的并非是估值高低,而是科创板公司相对主板公司更高的业绩增速,这才是成长股定价的核心逻辑。
成曦分析,要重点关注业绩潜力,产品研发力度对应着市值空间。另外,研究与市场的对接效率也是关键因素。他建议,对于科创板的投资,重点仍是通过基本面的挖掘来提升胜率,而通过指数化投资是个人投资者简单实用的科创板投资方法。
林佳义分析,我们主要是自下而上专注基本面研究,只关注企业基本面及估值匹配度等,其中特别关注企业的四个维度:首先,现金充沛,需要企业账面现金充沛,自由现金流持续增长,净资产负债率低;其次,高安全边际,足够低的估值。
另外,资产质量高,比如,管理层优秀、真诚、能干,有稳定增长的商业模式,足够高且可持续的ROE水平;最后,行业空间巨大,处于非常有利的竞争格局。
肖默向记者分析,对于科创板来讲,估值首先要做同行业对比,看看这个行业以往整体的业绩表现;其次,再看个股处于什么阶段,比如企业的四个阶段,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如果想要有较大的收益,最好投资在成长期。因为起步期很可能夭折,而成熟期就是所谓白马股,业绩已经锁定,只有成长期业绩才能超预期爆发。
值得一提的是,科创50指数目前的估值水平低于科创板整体估值。机构认为,科创50具备估值优势。
截至8月7日,科创50的估值为87.01倍,科创板整体为107.57倍,创50为99.5倍。数据显示,科创50指数历史收益率与同期创业板指接近,但波动率较创业板指更突出。
“科创50指数是科创板特色定位的集中体现,而已实现规模化盈利的公司在后期快速增长的概率较高。同时,科创50指数成分股在科创板的占比为30%,但利润占比高达68%,是整个板块的利润核心。”成曦表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