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是需要坚守的道德品质
2020-09-09 11:32:16 | 来源: | 编辑: |
2020-09-09 11:32:16 | 来源: | 编辑: |
为什么要弘扬节俭之风?这与一些奢靡浪费现象引人瞩目有关。单以餐饮业来看,有调查显示,2018年全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93克每人每餐,浪费率为11.7%。而2017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在1700万吨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人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有人测算,如果真的每年能把这些食物节约下来变成支持贫困地区的资金,可能全国早就不存在贫困人口现象了。除了餐饮业的浪费,盲目消费、冲动消费、过度消费等,都造成资源浪费,引人忧虑,而更重要的是,对资源消耗无动于衷的背后,是一种道德品质的消减。
说起节俭的道理,大部分人不是不明白,而是很难落实到行动上,正所谓知易行难。探究浪费现象背后的原因,无非是要面子、装大方、好攀比,深究起来,实质上没有对己有利的因素。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写给其子司马康的一篇文章《训俭示康》中说:“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同时他认为,“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强调节俭与个人品德关系之密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可见,把节俭当成必须坚守的道德,是自古及今的共识。节俭,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更是需要全社会倡导的风气。
也许有人认为,时代发展了,物质丰富了,就应该大力倡导消费。但是要明白,消费不是浪费,节俭不是吝啬。世间万物,取用有度;个人欲望,谨防放纵。因此,我们要崇尚节俭,把节俭当成人生最重要的品德来对待。一是树立简朴的人生观,所谓“大道至简”,把物质的追求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追求;二是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珍惜天地的馈赠,懂得“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的道理;三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劳动中体会物质享受的来之不易,理解“欲求温饱,勤俭为要”的劝诫。
总之,节俭,正是需要我们坚守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